首先检讨一番自己,在之前的计划里说过这学期要阅读一些用户体验相关的书籍,但目前为止(10月26号)这是我正式读完的第一本。虽然努力挤出时间了,但是每次要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还是有难度。

和用户打交道更多的是 UI 设计师,但是前端去了解用户体验相关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魏慎初老师写的 《如何成为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花了几星期陆陆续续看完了。读完之后的感想:

  • 借书是有期限的,这个限制能够推动你去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阅读。虽然可以借几个月,但手头的书毕竟不是自己的,就好像一个任务悬挂在队列里,不完成内心可能就不是很痛快。这种情况下比阅读自己买的书效率要快很多。
  • 再说回书本身,作为一个看书甚少的人,我只能粗略地写写自己的感想了。总体上是本很不错的书,结构和思路很清晰,有理论的部分,但是很好地结合了大量案例去进行阐述,读者能够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去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即使只是通读,读完也大概会有一个思维脉络了。

下面是阅读过程做的一些笔记(小声bb一句,typora 真香,用来排版太爽了):

基础思维

  • 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这只是最低要求),最主要的是带领、引导用户,也就是设计策划所有用户能够感知到的东西。

  • 一些术语:

    • UI ,即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
    • UED, 即 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户体验设计
    • IxD,即 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强调互动和信息交换
    • UX/UE,即用户体验,其实也包括使用前和使用后
  • 用户体验设计是产品的升级,不建议在产品未跑通的情况下过早介入,容易影响大局观。

  • 用户体验中心的两个核心业务,一个是视觉设计,一个是交互设计,当然,前者是基础

  • 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断训练自己的同理心,学会聆听和接纳

    • 用户画像:确定用户群体是哪些人、基本信息、偏好

      !!!切忌主观臆测。数据调查才是王道,而且也要确保是一手信息

    • 用户使用数据分析:PV,UV,访问深度、停留时间、浏览轨迹等

      分析原因、反省初期设计

    • 同理心亲身体验:我就是目标用户。

      • 忘记所有设计内容:朋友帮忙测试/娱乐环境中测试
      • 用用户的思维去思考:放下成见、融入生活
  • 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

    • 表面需求的本质是真实需求。一定要思考用户需求的背后是什么?
  • 引领用户的需求:

    • 提前为为用户做出他们下一阶段的需求引导
    • 变化会让人类有新鲜感
  • 有必要学习和了解艺术和艺术史,以及设计史。培养自己对艺术的修养

  • 理性和感性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分别是这两者的表达方式

基础技能

  • 顺畅和跳跃:

    • 顺畅:统一感。最底层的要求

    • 跳跃:很多时候在避免。但跳跃其实能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继而起到突出重点的 作用。

      频繁的顺畅未必是好事,偶尔的跳跃可能有奇效。

      • 比如文字高亮强调,用户的跳跃感不是来源于颜色的显眼,而是来源于它的稀少,如果高亮部分过多,那么就会导致 跳跃感 ——> 流畅感 的转化。
      • 比如 okcancel 按钮的互换,用户在习惯了“ok总是出现在右边”这一点之后,对于一些重要的选择页面,可以把 ok 放在左边,这种反习惯的设计比起二次确认,可以更好地防止用户的误操作。
  • 节奏:

    要把握好顺畅和跳跃的节奏,做好起承转合。

    基于用户的常规浏览顺序去把控节奏:

    • 面积大的元素、色彩反差强烈的元素、上到下(边界弱化现象)、左到右(边界弱化现象)、具象图形、符号化图形、文字(文字其实也是图形化的一种)

    一个重点+两个次重点就够了。所有都突出 = 0 突出

    在交互上:

    • 横划交互的流失量高于下划交互,点击也会流失,因为点击需要精准性(手眼调动)
    • 3秒定理 —— 不要让我等待超过3秒。可以考虑设置加载动画
    • 用户相应预期,避免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 孟塞尔色彩体系:

    • 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用色相、明度、饱和度表示(HVC)

      • 色相:5种基本色相(RYGBP),每两个色相夹着一个中间色相,共计十个。一个色相分为10个等级、4个色阶,前面所说的10个色相都位于等级5,也就是第二个色阶。
      • 明度:亮与暗
      • 饱和度:颜色的鲜艳程度
    • 调和与对比

    • 色彩的节奏:

      有一个整体调子/调性

      颜色控制方式:

      • 高级灰
      • 降低饱和度
      • 冷暖调子
    • best practice

      • 有限考虑色彩感情
      • 整体调和
      • 对比重点
  • 欲望、时间与能量的权衡:

    • 欲望 = 时间 x 能量 = 具有满足感并引起关注和兴趣
    • 欲望 = 时间 x 能量 = 用户厌恶或者流失
    • 欲望 = 时间 x 能量 = 用户可能丢失信息

    用户习惯是随着科技发展在变化的,但是不变的是消耗能量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战术思想

马斯洛需求层次:

  • 生理需求:经济能力、打折优惠

  • 安全需求:消费者保障、信誉

  • 爱与归属感需求:情怀、人情味、针对某一群体的产品

  •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和外界尊重。

    • 为什么社交产品大多只设置了“点赞”,很少设置“踩”?这是为了确保社交网络的整体尊重性,当然有的网站还是有“踩”的,这是功能上的需要。
    • 16年开始,互联网进入了以内容为王的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内容产出者比以往更加重视尊重需求
  • 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是有一个从下到上的顺序的,也就是说,满足了下层需求,才会去考虑上层需求。

数据:

  • 如何看待数据:
    • 大数据只是提供一个方向,需要针对具体的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 重视数据之间的权重
    • 反馈的真实性?
  • 数据指标:
    • 核心数据:PV,UV,独立 IP
    • 参考数据:访问深度,访问时长,用户轨迹,点击率,退出率
    • 目标数据:转化率,日活量

工作理念

5W2H:

  • 对外:
    • when:上线时间、用户发现时间
    • where:上线位置、环境媒体
    • who:预期用户、实际用户可能有哪些?
    • what:做的是什么性质的产品?是要干嘛的?
    • why:用户为什么会对xxx感到xxx?
    • how:用户如何看到页面?
    • how much:用户和公司投入的成本
  • 对内:
    • when:阶段性的时间点、进度控制
    • where:技术开发平台
    • who:经手人、需求人、开发者是谁?
    • what:工作性质,日常/临时?
    • why:需求人提出需求的动机
    • how:技术实现
    • how much:开发人员工作量

黄金圈法则:

why ——> how ——> what,由内到外,而不是由外到内。

做一个产品,不是以结果为出发点,而是以动机为出发点。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那么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我们的动机,基于动机我们去采取某些措施,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诞生了我们的产品。

Tip:不仅是产品设计本身,日常工作和沟通也是可以使用这个法则的。

用户心态:

  • 主流人群主流需求:

    要尽可能考虑更多的群体,但是不要因为小众群体影响大众群体的主流需求。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

  • 培养同理心:

    • 放弃成见,对不熟悉的东西保持宽容心和好奇心
    • 爱好对爱好。不要直接去对比,而是用自己对爱好的热情代入用户对他自己爱好的热情
    • 深入用户喜好。日常有意地去了解一些大众群体的喜好
    • 平行换位思考
    • 挖掘用户欲望。难度很高,往往是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