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大二上的寒假

这篇文章是对自己大二第一学期以及 2019 年下半年的一些回顾和总结。其实上个月就想写了,但是那段时间恰好赶上复习周,我没办法静下心来做一些反思,所以索性决定等一切都结束之后再好好写这篇文章。

回顾上学期期末立下的 flag:

总体来说完成度并不是很好。前端方面把 Vue 全家桶过了一遍,然后跟着做了一个移动电商项目,因为后面考试,项目暂时搁置,打算寒假的时候填坑;技术书籍,把红宝书看完了,除了书中不少东西已经过时了没有看之外,其它的基本啃了下来。总体感觉就是重头大戏基本在前几章,有空的时候会二刷;ES6 的话还没有系统学一遍,这点比较惭愧,这个寒假一定要多看点(这次不鸽);计算机基础和数据结构就放到后面说了;这学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读了几本设计相关的书籍,还有一本韩国总统文在寅的自传《命运》,政坛果然很复杂,但胜似兄弟情谊的君臣关系让人很是感动;翻译由于时间安排,还是没办法确保每周 1~2 篇,这学期一共只翻译了 9 篇,大部分与 UX 相关;项目和比赛方面,emmm,进度 0%;培训的事也放到文章后面说了。

关于学校

学校的课程

大一为了不跑去教室上课,接连选了两门网络视频课,每天一有空就打开电脑刷视频。虽然可以挂机,但还是对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感到腻烦,于是这学期尝试了其它选修课程,一个是网站开发,一个是设计思维。网站开发的老师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 Dreamweaver,话语里可以看出她对 web 开发的理解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概念,并且总是着眼于一些鸡毛蒜皮和技术无关的细节,让人甚是无语;设计思维和想象中的出入很大,我其实更希望能学一点 UX 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总的来说,两门课程的体验都不是很好 —— 但最关键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和“不合适”的人共事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

何谓“不合适”?白嫖蹭分、责任感缺失、做事效率极低、不会协调与合作…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表现,我在这学期就有幸遇到了这些人。我其实很疑惑,因为他们之中也有不少学计算机的,但是我发现他们连处理简单的文件都成问题,甚至有时候提的问题也毫无逻辑性可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用的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本书,这么大的“砖头”只用一学期很显然是学不完的,所以老师只能采用“阉割式教学”,最后只教了不到 1/5 的内容。我一直有这种感觉:课堂教学为了赶进度,只会一股脑地灌输各种概念和方法,而从来不会讲为什么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解决了什么问题,而这些缺失的前置知识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这学期的课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东西我还是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即便是自身喜欢的领域,如果学习的方式不对口味,也会慢慢地消磨自己的兴趣 ——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喜欢的游戏被腾讯代理了一样。相反,完全由自己来把控学习的方向、路线和节奏,不受任何不必要的约束,这种学习更加主动,我也更加喜欢。

一点吐槽

即便抛开学习不谈,单论其他事也是如此。同样是早起这件事,我可以接受,也可以做到,但我就是很反感学校安排我们早起之后必须聚集在操场或教室,美其名曰“早读”或者“早练”。这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但我今时今日仍然觉得这种制度愚蠢且恶心,因为它完全浪费了我的时间。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家似乎更热衷于通过玩手机和吹水度过这一个小时,这更让我怀疑这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随手拍的照片

学校的天空很好看,拍了一些照片。

宿舍阳台拍的,外面还在施工:

宿舍楼附近:

有点魔幻的天空:

去图书馆的路上看到的一只惬意的旺财:

图书馆

我在宿舍里完全学习不下来,所以这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大一的时候经常会去图书馆四楼的另一个角落,那里有图书馆仅存不多的充电口。后来发现电脑充满电后其实是可以用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的,所以转移阵地,来到了图片里这个地方。这边有窗户,更加透风,学习累了也可以眺望一下前面的风景。而且由于书桌都是一排过去的,前后无人,相对来说不容易受到干扰。

有时候学习累了就直接在图书馆午睡。午睡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一般在书桌上趴半小时就差不多了。

我一直是一个人学习,虽然比较孤独(尤其是闭馆后一个人回宿舍的路上),但是相对来说自在很多,不用去顾虑什么。学习很多时候是件枯燥而孤独的事情,但这是不得不经历的阶段。

社团的培训

这学期唯一和社团相关的事情是给大一的小伙伴们做前端基础知识的培训。关于这件事,我之前一直很犹豫,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别人,况且我自己也还在学习中,很怕教得不好会误导他们,但是有个成语叫“教学相长”,所以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试一试。现在来看的话,我还是很感谢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的。

第一次培训我记得是大一军训结束后的周日。为了讲的效果更好,做了一个 PPT,前后也修改了很多次 ,最后算是能看了,松了一口气 。那天没讲新的知识,而是把前端的概念、发展历史、生态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给过了一遍,PPT 里面也讲到了要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后面才发现:这些东西很难通过言语教给别人,理解上的偏差需要通过实践去弥补。

后面就正式开始培训了。培训前的准备工作比较花时间,我必须先做好讲课的提纲,规划好各部分知识点的大概占用时长(培训的时间只有两小时),然后有些地方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演练一遍,防止讲课过程出现断点,影响听课效果。第二次培训的时候自己比较紧张,很多东西要么讲得太快,要么讲得太慢,节奏把握得不行,另外也缺少必要的互动。不过后来渐入佳境,在讲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容易的知识点不逗留太久,难的知识点放慢节奏。也开始注重和小伙伴们互动,发现他们提的问题越来越能够贴合原理本身,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学期一共讲了八次课,其中最累的是讲定位和居中布局 —— 内容多而繁琐,要进行各种效果展示。但是那天讲完之后,我突然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感觉自己不会再忘记了。所以,“能够把知识通俗地讲给别人”,这很重要,可以作为检验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标准。

培训的周期是一周一次,把整个学期“掐头去尾”之后其实可用时间不多,所以最后只讲完了 HTML 和 CSS,然后让他们仿造学校官网做了一个静态页面。还是有不少人做出来了,感觉他们还是很棒的。

社区活动

一些社区的数据统计:

Segmentfault

掘金

GitHub

其实这些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还是象征性地贴一下。掘金和 Segmentfault 都是我很喜欢的两个社区,但是我觉得后者更加多元化一些,除去 app 不谈(事实上用到 app 的时候并不多),各项核心功能体验都很棒;掘金则有将近 80% 的内容都是前端相关,有些文章我觉得干货很多,但阅读量反而不高。另外掘金作为一个社区,缺乏黑名单、私信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这学期还加入了腾讯云的自媒体分享计划,其实就是授权自己的文章发表在腾讯云的平台上,得到更大的传播。加群之后发现很多大佬都运营着自己的公众号,而内容也不局限于前端,有各个领域的,所以这个群我暂时作为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

后面也收到了腾讯云送的公仔和钥匙扣:

之后给公众号 @前端早读课 授权了几篇翻译的文章,也和号主 @情封 聊了一些设计上的事情,能够有机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启发思维,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受限于现实生活中大家关注的东西互不相同,这些对话基本只能发生在网上。后来也终于摆脱了一次“非酋”的身份,评论中奖拿到了年刊(比想象中厚很多,慢慢看吧):

其实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前端早读课了,但我最近才知道这个公众号已经运营了六年。虽然我没运营过公众号,但是我知道,每天早上保质保量推送一篇文章,这是一件很需要毅力的事,也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一件事。

技术圈做公众号很普遍,我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发现各个号主之间都是互相认识的,经常会互相转载文章以及组织抽奖活动,在公众号的文章中也会夹杂各种课程推销的信息 —— 往往一开始是个 UC 风格的标题,正文前几段一本正经,但讲着讲着突然就推销起课程来了。这个事情就和 b 站 up 主偶尔做恰饭视频一样,恰饭并没有错,但恰饭应该有个限度。为了一时的流量去冒着口碑逐渐崩塌的风险,我觉得这并不值当。特别是微信推出付费阅读之后,这意味着阅读也许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 —— 号主要花时间写文章,读者要花钱读文章,这两者形成一个循环,而要维系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受益的会是那些坚持长期输出原创的人。打个比方,微信进行付费阅读的灰度测试时,我关注的其中一个号主的文章有超过 5000 多人(现在可能更多)付费,而纵观他以往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原创。正是因为他长期输出原创,所以读者会更愿意付费阅读他的文章,这是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依靠长期的原创慢慢稳固下来的。但是,谁会愿意去付费阅读满是广告和课程推销的水文呢?

其实公众号能带给我的收获很有限,因为我大部分时间是通过 RSS 和 App 来获取资讯的,至于知识的学习则直接去技术社区看文章,所以对我而言没必要囤积太多公众号。适当做减法,这很重要。后面我会专门腾出时间进行清理,只留下必要的一些公众号,同时也不会再因为参加各类活动而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公众号。

前端的学习

Vue 全家桶

过了一遍 Vue,Webpack,Vuex,Vue-router,Axios,学下来比较顺畅,但关键还是要做项目,在项目中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自己的理解。

付费课程

因为打折,这学期买了一本掘金小册《你不知道的Chrome调试技巧》,还有周爱民老师的极客时间专栏《JavaScript 核心原理解析》(目前还没看完)。后者偏底层,第一章读起来就已经很吃力,但是如果坚持看下来,相信可以学到很多不知道的底层知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也能够更上一个层次。

音乐

听了不少歌。以前一直听英文的,偶尔口味要换一下,所以今年更多的是听中文歌,还有一些轻音乐。教授的《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单曲循环了许久,让我安利的话,我会说:如果是先看的电影,一定要去听这首歌;如果是先听的这首歌,一定要去看电影。中文歌的话基本就是以前那些,常常是听一段时间就不听了,然后过一阵子又拿出来继续听。记得之前 b 站有个 up 主回顾了 03 年的华语乐坛,当时看完很是感慨。03 年的华语乐坛,阵容可以用“神仙打架”来形容,很多歌曲即使放在今天也有很高的传唱度。但是我感觉从那之后,乐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少 —— 到了今天,出现了很多新生代的歌手,但我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音乐到底好在哪里了。

美剧和 vlog

《巫师》/《猎魔人》

平时我很少看美剧,但是因为《巫师》这款游戏实在是神作,所以还是抱着很大的期望开始追剧。结果看完第一季之后只能说差强人意:大部分内容我还是能够接受的,尤其主角的确颇有几分杰洛特的味道,但是 Netflix 的政治正确实在让人很是无语,剧中黑人数量极其不正常,分分钟让人出戏。希望后面能拍得好一点吧,不然简直对不起这个 ip 了。

vlog

这学期关注了不少拍 vlog 的 up 主,比如说 @食贫道 的“大宝荐”系列,因为实在拍得太棒了,有一段时间都沉迷其中。大叔(up 主)据说以前是驻俄战地记者,退休后当了美食博主,虽然他的槽点比较多(无恶意),但是 vlog 拍得很是具有艺术感,尤其是中东那一期,士兵叼着烟漫步在有些许荒凉的大街上,最后驻足眺望远方,这一幕很有味道。

游戏

这学期接触的游戏是 GTA5。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类开放沙盒游戏的,细节足够丰富,玩法比较多,能够留住老玩家,也能够吸引新玩家,生命力一般来说比较持久,不会说通关一次就不想再玩了。一个游戏要留住玩家,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对 GTA5 来说或许就是不断更新的线上模式(新任务,新剧情,新打法),对于老滚5来说显然就是世界各地玩家发挥想象力创造的 mod 了。当然,这两个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游戏。

对于游戏的一些看法

在游戏论坛混迹了几年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个人玩游戏追求的东西是有很大差异的。很多人会往游戏中添加一些破坏平衡和代入感的因素,很多人则会想办法在游戏中体验一夜暴富无人可敌的感觉,虽然我并不认可这种游玩的目的和方式,但只要玩家之间互不影响,也无伤大雅。问题在于,网游中有很多开挂并在战局里大搞屠杀的玩家,也许游戏本身鼓励玩家之间的 PVP,但 PVP 是建立在游戏的规则秩序之上的,破坏规则的人不应该被允许进入游戏。很多人会说,“这个游戏就是这样的,玻璃心就不要玩了”,这句话如果放到社会事件的评论中,也许就会变成“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玻璃心就不要玩了”。他们并不明白,游戏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平台本身可以给予一些管控和约束,但是,是玩家的素质和行为决定了平台后期的走向,所以,不是“游戏就是这样的”,而是“游戏的玩家就是这样的”。拿我正在玩的 GTA5 举例,从 15 年发布 PC 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5 年,期间也封杀了不少外挂玩家,但时至今日,游戏环境依然对绿色玩家很不友好,因为那些破坏规则的玩家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玻璃心”的说法也完全偏离了问题本身,这些所谓被称为“玻璃心”的玩家恰恰就是游戏中的受害者,但为什么人们不去谴责施害者,而是从受害者身上找问题呢?难道没有“玻璃心”,施害者的行为就会有所收敛吗?并不会的。

动漫

这学期开始迷上了 JOJO。JOJO 是一部很神奇的漫画,往往其他人拼命向你安利的时候,你并不是很想去看;但是自己偶然有一天闲着无聊去看的时候,看完一集就再也停不下来了,然后你变成了最初的那个安利者。JOJO 与我之前所看到的漫画截然不同,它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的不必要叙述,每一集都是干净利落,但你又能乐在其中。在看完《星辰十字军》后,“冒险”二字在我心中的定义变成了不断推进的旅途和不尽相同的风景,所以在知道《不灭钻石》的故事场景只是在小小的杜王町之后,我一开始还有些排斥,但就算是这样,荒木老师依然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样能塑造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反派角色,真是令人很惊喜。更神奇的地方在于,JOJO 的每一个系列都有自己独特的画风和亮点,你甚至可以把它们就看做八部不同的作品。

2020 年上半年的计划

学习

  • CSS:关注掘金的《灵活运用css开发技巧》系列,每天掌握一到两个技巧,写一下 demo
  • JavaScript:看完极客时间专栏《JavaScript 核心原理解析》,每天一篇(根据难度,也有可能需要花费两天),做好笔记
  • Vue
    • 把 Vue 的商城项目完成(如果有时间,可以把饿了么的重构项目做了)
  • 浏览器:调试技巧、浏览器相关原理
  • 英语
    • 搞定六级考试
    • 每周依然会参与翻译和校对工作,但不会再把翻译的文章全都发到博客上(不能让自己的网站充满一堆译文)
    • 关于英语的学习,重心更多的会放在听力上(看油管的演讲视频)

感兴趣的东西

  • 豆瓣上还有很多标记但没看的电影,可以找个时间看一下
  • 尝试听古典音乐(20世纪时期)
  • 看看 Jordan Peterson 的视频
  • 阅读《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个人作息

  • 希望我可以不再熬夜了。